
突然而至的疫情如同隐匿的“魔鬼”,打破了本该一片祥和的春节,也刷新了同学们对寒假的印象。特殊时期采取在线教学、在线学习的形式,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那么刚刚过去的两周,大家是如何看待这种特殊的学习形式的呢?同学们对这种上课形式有什么主观的感受呢?在这里,程老师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调控自己情绪的实用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的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来,换句话说,我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可能大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不太接受这样的观点。怎么可能呢?明明是疫情的客观发生才导致了我心中的不快,明明是手机叮咚的响声让我感到了十分的焦虑。这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心理学认为,人们情绪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生理性因素、认知的评价过程等等。外界的干扰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波动,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外在的发生是诱发因素,是客观的,而我们自己对疫情的认知、对情绪的调节能力和对压力的应对策略是可以控制的,是能够改变的。同学们完全可以相信自己是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来让自己处于较为健康的情绪状态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说一个人总是乐呵呵的,情绪非常的正向就是健康的、好的状态。比如在疫情发生之后,有的人反而感觉非常的舒服、心情很好,这反而是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情绪是丰富的,完整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他都是如实地认识客观的世界。也就是说,大家在疫情期间有焦虑、紧张这些情绪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之常情”,我们首先要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而不是对它们视而不见。这是我们在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时,能够做的第一步。
我们当然知道,较为平静的情绪对我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有益处。那么,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或是技术可以支持到同学们的情绪调节呢?在这里,程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种很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
1、进行积极的想象。大家平时在学习和听课的时候,老师们使用的语言更多的是逻辑性较强的概念、术语以及各种命题的关系。再加上同学们在家里长期看电脑、手机,很容易造成大脑的信息过载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疲劳感。身体的疲劳感通过睡眠、休息很容易得到快速的调整。但是,大脑的神经活动如果过于兴奋,有时候会比较难以放松下来。这时候,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想象。
你可以躺在舒服的床上,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感受从头到脚的放松。放松的过程要缓慢进行,然后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慢慢地起床,穿上鞋子、换上外出的衣服,然后打开门,上了一辆神奇的大巴车。这辆大巴车驶离你的家,进入了一条非常宽阔的道路,这个道路车辆很少,非常的安全,道路两旁都是绿树,鲜花,这辆车正带你去一个旅游景点。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享受这次旅行。想象你正在这个旅游景点悠闲地游玩,你可以坐在椅子上看风景,喝着咖啡,或是吹着温暖和煦的风。就这样,你在这里待了几个小时。现在,你准备回家,你再次踏上这辆神奇的大巴车,大巴车会把你带回到你的家里。现在你行驶在回家的途中,打开门,脱掉外出的衣服,走到房间里,躺在床上,慢慢地睁开眼睛。
通过这样的积极想象体验过程,有利于大脑和整个身体的放松,让大家以更轻松的状态应对学习中的压力。
2、关注当下。这种方法是基于正念的理念进行的。通过充分的感受此时此刻此地,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快速地静下来。正念大师卡巴金曾说过,“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课,认真地做笔记,做家务的时候不是想着赶紧做完,而是慢慢地体会这个过程。比如,通过你擦地的每个动作,地面在一点一点地变得干净起来;切菜的时候,感受每一刀下去的力度,就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在吃饭的时候,细细地品味菜肴的滋味,感受牙齿是如何灵巧地切断食物,以及唾液在嘴里的自然分泌,舌头是如何参与食物的搅拌。日常生活中比较紧张的学习节奏,不规律的作息,沉迷于电子游戏,很容易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有些浮躁。通过正念的方式生活,可以让我们的频率慢下来,更容易体会到幸福的滋味,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
3、有意识地计划、安排一天的活动内容。对明天的生活进行简单的计划,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计划,大家不必非要制定一周的。因为过多、过分详细的计划会让我们陷入“被安排”的被动中。计划的目标也要尽可能地符合实际,也要做好可能会随时调整计划的心理准备,从而增加一些弹性,为这种改变留有余地。
4、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静心活动。比如在学习之余,种种花,看看鱼,练练书法,画画、弹弹吉他,做做瑜伽等等。这些闲暇时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大家陶冶情操,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情绪、稳定情绪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