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作为一种人才的流动,像货币和资本一样,主要流向高增值的地方,这个增值就是提高个人的素质,无论是学问、知识、品德和国际的交往,以及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增值。这是留学的基本趋向。
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高考考生,只能录取600万左右,还有几百万学生面临着上学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会选择到国外留学。学生在国内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和能力就弱,如果换一个学习环境,还会有一个新的提高机会。另外的情况是,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被录取导第一志愿,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非常强,有能力应对国外高校的要求,于是他们选择到国外读书。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奇缺的国家。所以,在国内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绝对不是世界末日,恰恰是发现新世界的开始——出国留学的开始。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所有高考失意的同学提供了丰富而可以选择、可以获得的资源。
把国内任何大学和国外同级别大学相比,国外大学在综合指标上都胜出中国大学一筹,在毕业生综合素质上也会比中国学生优秀一些。比如把北大清华和美国哈佛、MIT相比,把纽约大学和南京大学相比,把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浙江大学相比,把中国社区大学和美国社区大学相比,把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和美国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在所有这些学校之间,美国大学都具有优势。
以同等排名甚至排名略低的大学相比,国外的大学也能造就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才。
全世界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是要接受前人的知识,还要接受教育与实际的联系。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定高考主要是卡分数,导致只重视死的知识的传统非常顽强,这对一部分孩子的智力并不合适,而有些孩子在国外的环境下则比较容易发挥,也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内落榜生到了国外成绩还不错、后来创业也不错,成就也不错的道理。但是这也是一部分人,如果一概而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智力活动、脑力活动,要接受别人的知识,前人的知识,还要进行自己的创造。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不同的方面是,他们比较强调创新,而不强调过程,不强调一定要系统地积累前人的知识。它是一边接受知识,一边进行创造,这两个过程是多元的,所以比尔·盖茨可以不上哈佛大学去办公司。
留学确实非常令人向往,也多了一种受教育的选择,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作用的、值得去尝试的。无论你是去读本科、硕士还是双录取的情况请一定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家、学校、专业,将留学的每一步走踏实了,留学就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