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问鼎在线(中国) > 正文

新双高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发布日期:2024-11-11 作者: 来源: 职教硏究 点击:

新双高建设中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结合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教育部要求各地到2025年建设约150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些联合体将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和主导,还需要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参与,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发展,从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并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这种联合体模式强调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合作,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生发展。

然而,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实际运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共建主体动力不足、共生模式低效等问题。因此,未来的发展需要构建基于资源增值的共生动力机制,寻找各主体之间的互补需求和核心动力要素,以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持续发展。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案例和成效如何?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于2023年10月成立,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该联合体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旨在通过政府主导,整合区域政府部门、行业产业和职业院校等多主体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株洲市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该联合体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川省积极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已成立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7个被确定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成都市和泸州市分别成立了多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涉及制造业和轻工业等多个行业。这些联合体因地区产业发展和牵头企业院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申报的遵义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于2023年6月在湄潭县揭牌。该联合体依托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组建遵义产教联合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黔茶产业学院等七大产业学院为载体,开展实体化运作,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建设,并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该联合体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牵头建设的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功能于一身的新载体。该联合体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要素和资源,为各主体提供创新路径和突破空间。

广西鼓励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公共教学环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并建立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中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申报建成国家级产教联合体5个,并搭建起中高本硕纵向贯通、职普横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达到45%。

成都纺专依托优势专业,与四川产业功能园区、行业、企业、高校全面合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如何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运作中的共建主体动力不足和共生模式低效问题?

构建基于资源增值的共生动力机制:通过跨界整合各种异质性资源要素,如人才、技术、资金和社会声誉,实现这些要素的生成与对称分配,从而提高各方的利益相关性和参与积极性。

明确各方职责并提供激励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疏通内部协调运转机制:解决企业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需要疏通内部协调运转机制,清晰界定产教联合体成员间的责、权、利界限。

加强沟通协调和政治站位: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沟通协调,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创建工作,确保联合体的高效运行。

确立组织系统目标并提高凝聚力:针对“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和“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明确产教双方共同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产教协同发展。

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支持保障: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体化建设的关注,特别是在后续工作的注意力上,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产教联合体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贡献是什么?

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人才、技术、经济等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系统设计,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这种模式不仅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特别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协同创新和技术技能积累,推动各主体强化技能匹配,从而实现产业端和育人端的技术技能整体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这种模式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布局和生态,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政府主导和多主体合作,形成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推动教育、产业与经济的更好结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还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提升。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新举措,不仅限于人才培养,还衍生出其他重要功能,如创新创业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种模式能够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进行资源统筹,协调各主体间关系,促使职业教育资源下沉,激发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活力。

形成示范效应和区域辐射: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熟与推广过程中,可以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区域,并积累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经验,形成区域发展辐射,以影响和拉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四、教育部对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最新政策和指导意见有哪些?

教育部提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计划到2023年底前建设50家左右,2024年底前再建设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具备相对集聚的产教资源,并且要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推动联合体内各类主体协同配合,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落实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打造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良性发展的政策包。

教育部将加强对市域联合体工作和运行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将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由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牵头单位进行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不超过3家,教育部将遴选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名单,并建立信息采集平台进行监测。验收情况将作为后续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如发生解散等重大变动或违规行为,将取消相关资格和政策支持。入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每年需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自评报告,以便教育部进行监测和管理。

网络学习转载传递信息,如有错误、侵权,请告知,及时更正删除。